1. 低本底PCB是什么?为何重要?

“低本底”在科研语境中多指:降低来自材料本身的放射性(U / Th / K / Co 等链系杂质)或由杂质、离子残留、表面污染引入的寄生噪声与背景计数。
在罕见事件探测(如暗物质、0νββ、低能中微子)、超低信号量测、放射性本底标定、空间/地下实验、超导量子或高灵敏度探测器读出系统中,电子学支撑结构(包括PCB)自身若携带可测放射性,将直接抬高系统背景,降低灵敏度或延长积分时间。

因此,低本底PCB不是“普通电路板板换个材料”这么简单,而是:
材料选择 → 设计策略 → 工艺控制 → 清洁与检测 → 供应链追溯 → 数据化验证 的闭环工程。

2. 项目背景与合作价值!

本项目来源于国内某一TOP10高校前沿基础科学研究平台,课题对电子学机械支撑、信号调理、功耗分布与材料放射性控制提出并行要求。我们围绕“低本底+可制造性”的三目标,构建了一套适配的工艺路径与质量验证体系。

3.设计:在电气性能与本底之间取得平衡

  1. 叠层策略
    • 控制总铜质量:对低速/低电流区域减薄铜层或开“减铜窗”,减少总体放射性载体体积。
    • 功率与模拟区隔离:布局上缩短敏感模拟前端走线长度,降低对大面积接地铜的依赖。
    • 屏蔽最小化:针对必需屏蔽结构采用可拆卸外部屏蔽壳体,避免永久附着增加板本底。
  2. 过孔与金属化控制
    • 优化过孔密度:少打过孔导致镀铜总体增量。
    • 关键区域用微盲孔时,评估激光加工残留与随后的化学处理引入的杂质风险。
  3. 区域功能分区
    • 高灵敏读出区与时钟/电源隔离,减少后端电源、PLL引入的电磁与热噪声,从系统层面降低“有效背景”。
  4. 可制造性与迭代
    • 提前与工厂协同叠层可行窗口:低本底与产线兼容,避免后期反复打样延长科研周期。

4.板材:

为什么不能用FR4:FR4 常含溴系阻燃剂、玻纤、填料、固化促进剂,这些组件都可能含 U/Th/K/重金属痕量。

我们的方法:特种低放射性聚酰亚胺/改性环氧做PCB基材。

5.胶水:

胶黏体系来源:树脂、固化剂、促进剂、填料中的 K、Ba、Sr、Pb 及 U/Th 微量是关注重点。

选型原则:低灰分、无卤、低金属离子萃取值。

6.铜箔:

解决高纯度铜箔即可。

杂质风险:普通电解铜可能内含 Co、Ni、Fe 痕量;后处理(清洗/防氧化)引入 Cl、Na。

高纯阴极铜(≥99.99%),可以要求提供供应链 U/Th/K 背景与杂质元素光谱。

7.焊接:

无铅焊接工艺,免清洗焊接。

8.清洁:

多级超纯水清洗;最后采用氮气吹干。